缓存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了,这一章我们来了解下以Java为例的应用级缓存。
缓存回收策略
- 基于空间:指缓存设置了存储空间,如果设置为10MB,当达到存储空间上限时,按照一定的策略移除数据。
- 基于容量:指缓存设置了最大大小,当缓存的条目超过最大大小时,按照一定的策略移除旧数据。
- 基于时间
TTL(Time To Live):存活期,即缓存数据从创建开始直到到期的一个时间段。
TTI(Time To Idle):空闲期,即缓存数据多久没有被访问后移除缓存的时间。 - 基于Java对象引用
软引用:如果一个对象是软引用,那么当JVM堆内存不足时,垃圾回收器可以回收这些对象。
弱引用:当垃圾回收器回收内存时,如果发现弱引用,则将它立即回收。相对于软引用,弱引用有更短的生命周期。
注意:只有在没有其他强引用对象引用软引用/弱引用对象时,垃圾回收时才会回收该引用。 - 回收算法
使用基于空间和基于容量的缓存会使用一定的策略移除旧数据,常见如下:
FIFO(First In First Out):先进先出算法,即先放入的缓存先被删除。
LRU(Least Recently Used):最近最少使用算法,使用时间距离现在最久的被移除。
LFU(Lease Frequently Used):最不常用算法,一定时间段内使用频率最少的呗移除。
Java缓存类型
- 堆缓存:使用java堆内存来存储对象,好处是不需要序列化/反序列化,速度快,缺点是受GC影响。可以使用Guava Cache、Ehcache 3.x、MapDB实现。
- 堆外缓存:缓存数据存储在堆外,突破了JVM的枷锁,读取数据时需要序列化/反序列化,比对堆内缓存慢很多。可以使用Ehcache 3.x、MapDB实现。
- 磁盘缓存:在JVM重启时数据还在,而堆缓存/堆外缓存数据会丢失,需要重新加载。可以使用Ehcache 3.x、MapDB实现。
- 分布式缓存:没啥好说的了,Redis…
对于上述缓存类型的使用,可以采用存储最热的数据到堆缓存,相对热的数据到堆外缓存,全量数据到分布式缓存。下面就来看下每一种类型怎么使用,示例写在real_server_1项目中。
堆缓存
|
|
堆外缓存
|
|
磁盘缓存
|
|
分布式缓存
上面简单地过下集中缓存的皮毛,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得逐个深入研究。
缓存使用模式实践
已经有前人给我们总结了模式的使用场景,主要分为两大类:Cache-Aside和Cache-As-SoR(Read-through、Write-through、Write-behind)。首先介绍三个名词:
- SoR(system-of-record):记录系统,或者可以叫做数据源,即实际存储原始数据的系统。
- Cache:缓存,是SoR快照数据,Cache的访问速度比SoR要快,放入Cache的目的是提升访问速度,减少回源到SoR的次数。
- 回源:即回到数据源头获取数据,Cache没有命中时,需要从SoR读取数据,这叫做回源。
Cache-Aside
Cache-Aside即业务代码围绕着Cache写,是由业务代码直接维护缓存:
- 读场景:先从缓存获取数据,如果没有命中,则回源到SoR并将源数据放入缓存供下次读取使用。
- 写场景:先将数据写入SoR,写入成功后立即将数据同步写入缓存;或者先将数据写入SoR,写入成功后将缓存数据过期,下次读取时再加载缓存。
Cache-Aside可以用AOP模式去实现。
Cache-As-SoR
Cache-As-SoR即把Cache看做SoR,所有操作都是对Cache进行,然后Cache再委托给SoR进行真是的读/写。即业务代码中只看到Cache的操作,看不到关于SoR的相关代码。有三种实现:Read-Through、Write-Through、Write-Behind。
Read-Through
Read-through,业务代码首先调用Cache,如果Cache不命中由Cache回源到SoR,而不是业务代码(即由Cache读SoR)。使用Read-through模式,需要配置一个CacheLoader组件用来回源SoR加载源数据。
Write-Through
Write-Through被称为穿透写模式/直写模式,业务代码首先调用Cache写(新增/修改)数据,然后由Cache负责写缓存和写SoR,而不是由业务代码。使用Write-Through模式需要配置一个CacheWriter组件来回写SoR。
Write-Behind
Write-Behind也叫做 Write-Back,我们称之为回写模式。不同于Write-Through是同步写SoR和Cache,Write-Behind是异步写。异步之后可以实现批量写、合并写、延时写和限流。
这部分代码就不贴出来了,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缓存方式再深入研究。